|
|
|
地 址 : |
启东市新港镇通港路188号 |
电 话 : |
0513-83666066 |
联系 人 : |
沈先生 13606286998 |
张经理 13906286161 |
传 真 : |
0513-83250121 |
邮 箱 : |
hicreat@163.com |
|
|
|
|
|
|
|
|
|
|
张志坤: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核心设计在于防止两极分化 |
|
邓小平同志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设计者,他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确保中国不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必须防止两极分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以下是相关内容的简要摘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追求共同富裕,避免出现贫富差距。创造的财富首先归国家,然后再惠及人民,从而不会形成新的资产阶级。国家获得的这部分财富,旨在服务于人民,包括增强国防,而更大比例则用于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素养。
——《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化即是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123页
(二)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旨在让每个人都能受益,避免出现过于富裕或过于贫困的现象,因此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162页
(三) 社会主义的目标在于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造成贫富差距。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那将是我们的失误;如果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团结的基础在于理想与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
(四) 依照目前的开放政策,当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几千美元时,我们不会形成新的资产阶级,因为基本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也就是归公有。
——《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91页
(五)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就能够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149页
(六) 如果改革最终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那就意味着改革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
(七) 我们鼓励某些地区首先实现富裕,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其他地区也能达到相似的富裕水平,同时让这些发达地区帮助不发达地区更好地成长。提倡部分民众先富裕的理念亦是如此。对于那些已经富裕的个体,也应设定一些限制,比如征收所得税。
——《依靠理想和纪律才能实现团结》,《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八) 我们允许部分人群和地区率先实现发展,旨在更迅速地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的政策旨在避免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确保富人不会愈发富有,穷人也不会更加贫困。坦白地说,我们绝不允许新的资产阶级的出现。
——《回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
(九)然而,如果社会风气恶化,经济成功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将导致另一种扭曲,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腐败、盗窃和贿赂泛滥的局面。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讲话》,摘自《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154页。
(十) 自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着重反对“左”的错误,因为过去的失误主要源于此。然而,也存在右倾的干扰,试图全面西化,这并不是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应当克服贫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
(十一) 修正几十年来的“左”倾思想并非易事,……与此同时,还受到右派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全盘西化,借助支持开放和改革的名义,试图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这种右派倾向并不是真正支持改革和开放政策,而是企图改变我们社会的基本性质。……对于年轻人而言,右派的观念需要引起注意,尤其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
——《借鉴历史教训,避免错误倾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
(十二) 有些人所称的改革,其实更应该被称作自由化,也就是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他们的“改革”核心在于资本主义化。而我们所讨论的改革与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建立一个推进改革的有前景的领导团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
(十三) 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或许能够让一小部分人实现富裕,但绝对无法根本改善九成以上人口的生活水平。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摘自《邓小平文集》第三卷第64页。
(十四)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路线,或许会让个别地区的少数人迅速致富,形成新的资产阶级,出现一群百万富翁,但这最多也只是占到总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一,而大多数人依然无法摆脱贫困。
——《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
(十五) 如果选择资本主义,或许会有少数人致富,但大多数人将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这样中国就可能面临革命的风险。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依赖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曾有人尝试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但始终未能成功。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曾犯过错误,但总体来看,它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借鉴历史教训,避免错误倾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9页
(十六) 如果中国全面西化并实施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将无从谈起。中国面临着解决十亿人口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如果走向资本主义,或许会有少数人致富,但大多数人仍会长期生活在贫困中,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和革命的风险。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只能依赖社会主义,而无法依靠资本主义。
——《借鉴历史教训,避免错误走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
(十七) 社会主义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就会变得复杂,民族矛盾、区域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将加剧,随之而来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会加深,这样就可能引发问题。
——《善于抓住机会解决发展难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十八)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要逐步实现财富的共同分享。……如果有钱的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却愈加贫困,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分化,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应该能够并且有责任去防止这种分化的出现。……可以预见,当本世纪末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这一问题将会被更加凸显并亟需解决。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讨论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
(十九) 在乡村,我们最终必须鼓励农民发展集体经济。……我曾提到过,农业的改革与进步将经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散人民公社,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而第二个阶段则是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核心,农业同样需要以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同样属于公有制的范畴。……目前土地是公有的。要提升机械化水平,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单靠一家一户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需要超越村庄的范围,甚至跨越地区的界限。单靠手工劳作和家庭农耕,而不向集体化和集约化的经济模式转型,农业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册,第967、1338、1349-1350页
(二十) 共同富裕是我们自改革初期就强调的,未来必将成为核心议题。社会主义并非是让少数人富裕而让大多数人贫穷,而是要追求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
——《善于抓住机会应对发展挑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邓小平同志关于防止两极分化的观点还有许多,上述这20条可以说是一个集中体现。这些思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再次回顾这些论断,依然让人耳目一新,激动不已。主要有两个显著的感受:
首先,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中需防止贫富差距加大的战略构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活力和历史深度。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在贫富分化问题上的论述是非常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尤其是他对贫富分化的严重性、危害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应对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基本条件和实施步骤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政治阐释。可以说,这一观点直指核心,深入透彻,同时反复强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的深切忧虑和政治远见。如今,站在三十年后的中国,我们愈发能够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如同警示的箴言,恰如其分,熠熠生辉。
其次,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得当、是否成功,必须在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之内,基本的底线是不能造成贫富分化;重要的标准是必须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的基础则是坚持公有制作为主体。可以说,这是一种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完整理念,也是衡量中国改革成败的关键标准,至今仍然适用。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进程中,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全面继承邓小平同志关于防止两极分化的理论思想,迅速落实他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应当“明确提出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政治承诺,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在邓小平的战略设计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关注新的形势,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取得明显的可见成效,让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看到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希望。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防止两极分化的战略设计,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今天缅怀邓小平同志,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