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 址 : |
启东市新港镇通港路188号 |
电 话 : |
0513-83666066 |
联系 人 : |
沈先生 13606286998 |
张经理 13906286161 |
传 真 : |
0513-83250121 |
邮 箱 : |
hicreat@163.com |
|
|
|
|
|
|
|
|
|
|
2025年房地产市场预测:房价整体或下调25%:35%,你怎么看? |
|
2025年的中国楼市,像极了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盛宴落幕后的清场。过去那些“买房等于升值,房贷就是投资”的信仰,如今成了不少人手里烫手的山芋。房价涨不上去,租金回不了本,二手房挂牌量激增,成交却慢得像蜗牛,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中国楼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这一次,不再是短期调整,也不是政策能“一锤定音”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场真正的“周期性衰退”。问题是,这场大戏的底到底在哪里?
2025年已经到来,过去几年楼市的变局让人心惊胆战。先说说2023年,那一年,出生人口掉到了902万的历史新低,比2016年直接少了一半还多。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意味着结婚买房的人也在减少。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却越盖越多,库存高得吓人,空置率超过了22%,而更可怕的是,买房的人少了,卖房的倒是越来越多,二手房挂牌量一年内增长了38%,但成交周期却从90天拉长到了210天,房子挂着卖不出去,市场彻底陷入了“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
还有更扎心的。2023年底,有机构统计过,全国的居民财富有将近63%压在房子上,但房价的涨幅却跌破了对抗通胀的门槛。想想看,过去大家买房是为了保值增值,现在房价不涨,反而成了“持有即亏损”的负担。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住宅租售比也低得离谱,只有1.5%左右,按照这个收益率,投资一套房至少要66年才能回本,这谁受得了?
一、人口减少,刚需断崖式下滑
人口问题是中国楼市的“致命伤”。过去,房价上涨的底层逻辑之一就是“人口红利”,但这个红利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先看出生人口,2023年只有902万,而2016年还接近1800万,短短七年时间直接腰斩。结婚率也在持续下降,2025年适婚人口(20-35岁)每年缩减3%以上,这意味着刚需买房的主力军越来越少。而更直观的数据是婚房需求,2025年预计会比2020年少1200万套。
年轻人少了,还得面对“房奴老龄化”的现实。80后、90后这一代,早年借着房价上涨的红利,成了典型的“杠杆买房一族”,可如今他们的置换需求却被高房贷和收入增长乏力压得死死的。更别提房贷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早就超过了50%的警戒线,换句话说,房贷已经成了压在很多人身上的“大山”。
二、三四线城市困境:产业空心化带来的恶性循环
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问题,表面上是库存高、销售慢,实际上是产业空心化和人口外流的恶果。
这些城市的房子卖不动,库存去化周期直接拉长到28个月,空置率突破了22%。但问题是,这些地方的产业基础薄弱,年轻人都跑到沿海城市发展,留下的基本是老人与小孩,直接导致人口流失,买房的需求自然越来越低。
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不止是人口流失,还有地方财政的困境。2022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43%降到了31%,看起来依赖度降低了,但别忘了,保障房建设、城市更新这些工程的支出却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实际依赖度仍然超过了60%。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房子卖不动,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地方政府就更难吸引人才和产业,最终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只能跌到建安成本价——每平米大概3500元左右。
三、大城市:租售比失衡,投资逻辑崩塌
再说说一线城市,虽然房价跌幅不如三四线城市夸张,但投资价值的“神话”正在崩塌。
首先是租售比的问题。国际上公认合理的租售比在4%-6%之间,而北上广深目前只有1.5%左右,换句话说,租金收益远远跟不上房价的涨幅。如果按这个租售比计算,投资一套房的回本期需要66年,这比很多人一生的工作时间都要长。
其次是二手房市场的“冰冻”。2023年,二手房挂牌量同比增长了38%,但成交周期却延长到了210天,房子卖不出去,意味着房产的变现能力大幅下降。对于那些资金紧张、需要卖房套现的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政策干预:越调越乱的市场怪圈
面对楼市下行,政策干预成了地方政府的“救命稻草”。但现实却是,很多政策不仅没能起到作用,反而让市场更加混乱。
比如“限跌令”,2023年有23个城市出台了类似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防止房价大幅下跌。但结果却是,17个城市出现了“政策越干预,成交越萎缩”的反效果。房价跌不下去,买房人观望情绪加重,成交量自然就上不去。
再比如货币政策,2024年央行虽然下调了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但对楼市的刺激效果却微乎其微。有数据显示,这次降准对楼市的拉动效应不到0.8个百分点,原因很简单,银行的流动性虽然增加了,但老百姓不敢借钱,房企也不敢加杠杆。
五、未来:稀缺资产成“避风港”
当然,在楼市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也并非所有房产都一蹶不振。
比如核心城市的地铁沿线、重点学区房、房龄小于5年的优质物业,依然具有较强的抗跌能力。这类资产的抗跌系数达到1.38(基准为1),换句话说,它们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对于那些手里有余钱的人来说,2025年可能是一个布局的机会。尤其是房地产税扩容试点,如果政策恐慌引发抛售潮,可能会出现短期的“黄金坑”。
中国楼市正在经历一场时代级别的调整,从“金融周期”到“人口周期”的转变注定是痛苦的。有人说,这场价值重估可能会持续5-8年,而400万亿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转型。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房价还会跌多少,而是房子在未来究竟能带来什么。
|
|
|
| | |
|
|